克拉玛依机场以多种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负心违愿网
2025-04-05 07:52:58
荀子则将人的自然欲望看做是客观存在的,荀子所谓的性恶其实就是指人基于自然生命基础上的种种欲望和本能⑧,对于人自然本身具有的欲望和本能荀子并不排斥,欲不可去,性之具也(《荀子·正名》),但他同时意识到这种本能欲望不能无节制地膨胀,应该将之掌控在一定的限度内,所谓性恶更为准确地说应该是欲望本能无限制外显,因而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荀子·儒效》),即人需要教化。
在这场回归原典的学术潮流中,以颜元、李塨为代表的颜李学派可以说是大放异彩,他们不仅要回到周孔正学,还要学做孔子,以习行周孔六艺之学而特立于世。然则易道无由入,‘十翼其《易》之门乎?廷祚之于《易》,全体大例求之《系辞》,彖爻之义求之彖象二《传》,不敢自立一解,不敢漫用后儒一说。
(《易通》,第662页)时中取向成为彰显圣道、贯通天人的有效路径。那么如何透过文本经文把握圣人之道?程廷祚认为解《易》还需遵循文本解释体例,他依方苞所授编纂了六条解经体例(13),曰:窃谓:善治经者,必以经解经,以经解经,宜求经之比例诸说。与魏、晋习尚似异而实同。一处在《与家鱼门论万充宗〈仪〉〈周〉二〈礼〉说书》:闻里中戴东原素留心经义,足下草与往复。(参见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53-354页)。
程廷祚对宋学的省思不仅使其体会到道统不明的内在学理成因,也使其更加坚持人伦日用中求道的切实浅近的经世路向。今之害道,出于儒之中。君子之学,只是合内外之道而已,合内外之道者,一也。
尽道不外于忠恕,尽恕不外于子、臣、弟、友,尽子、臣、弟、友不外于信行笃实。义理无穷,知识有限,若不就朋友讲习,吾之心体何由得明?心体不明,则物欲深而天机浅,求说难矣。以史为鉴,孙应鳌的心治思想对当下的个人治理、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知不知在人,故已有能,君子不病不己知,不求在人者也。
所以,欲纯心和不欲纯心都是一样的意必固我。大学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41]可见,修身齐家对于天下国家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53] 在孙应鳌的社会治理思想中,以道治世的前提即是将日常生活伦理化,将伦理日常生活化,将天理、人心向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德性条目分殊。[7] 在孙应鳌看来,道与身是不可分离的,所谓道即在当人之身,明道自然也就成为修身的重要内容。[37] 身为天下国家之本,身即道,所以,道是治世的根本。
同时,孙应鳌认为,情发之于性,人有性即有情,情不可灭除,只能合理疏导。基于学和身内涵的广泛性,为学修身具有多层面的内涵。孙应鳌从学与仕相互增益的角度认为,学不废仕,仕不废学,学优则仕,仕优必学,二者正体现了学与政的辩证关系。因为孙氏仍然是以学为个体治理走向社会治理的转化机制,由心学走向学政的,而学在儒学传统上显然是以道为内容,以天下为价值指向的。
如他在知行合一的理论框架内,认为闻见之知对人明心立德、获得真知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知行一理,惟有真知,而后可作,苟不知而作,是外知以为行,行不本于知,非学矣。[38] 必自身始,可见,修身对于家齐国治天下定的重要意义。
如言悌,则必长吾长以及人之长,天下皆悌而其悌始成。[43] 修身是明明德之本,明明德于身,于家,于国,于天下,则天理明而天下治矣。
无欲二字为千古学《易》者之正脉,无欲便是不二,便是生生,便就不测。维天之命,于穆不已,尽易道之蕴矣。礼乐,所以变化气质而成就道德者也。身家国天下同为一物,而身为物本,家国天下为物末,则所云知本者,是谓知身为物本也。唯有以身体之,才能反观自身、严于律己,才能由己及人,影响社会。故人能通于万事万变,身能治家国天下。
王道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一人之心即千万人之心,千万人之心即一人之心,公而无私,义而非利,无许多安排劳攘,是心即不忍之心,乃天地生物之心。(二)讼心讼身之学 讼心讼身是孙应鳌个人治理思想中的另一内容。
[2]身在中国传统成己、成圣之学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学正是成就身的重要途径。[56] 学仕一理,肯定了学与仕的相通性。
孙、罗二人交游甚从,如罗近溪曾说:明明德于天下,犹烛燃而举室皆明也。不复知己性为何物,则亦何贵为人?而同量于天地,同则于民物,同息于万古者,不几自丧其宝,不仁之甚者耶?投珠于污泥,投璧于岩石,渔樵见之,愕然惜焉。
孙应鳌从心学出发对民之地位的提高,既有心学对主体高扬的要求,也体现出朴素的民本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阳明觉民行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42]这万物一体之心正是明德修身以治世的前提。惟笃实即是诚,到得诚方合得道。二、为政治世的社会治理 孙应鳌的社会治理实践和影响比起兼三不朽的王阳明自然要逊色一些,但其以心政为核心的社会治理思想也很丰富。
苟有一人不悌,即不得谓之悌也。[13] 人之性如明珠,人人具有,然常被遮蔽。
是则以天下之孝为孝,才为大孝。内容提要:孙应鳌的心治思想展开于心、学、政三个论域中,心是为学、为政的本体依据,学与政是其心治思想的两个主要面向。
而人之为人就在于人能尽性,能尽性即成为成就圣人的根本。[46]由此可见个人修德自治对社会治理的意义以及二者在心(德)治层面的相通性。
(三)纯心无欲之学 孙应鳌从其心学本体论出发,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的纯心说和《易》的无欲说,提出了纯心无欲之学,成为个人治理思想的另一内容。从而由治心走向治世,把心与政紧密联系起来,体现出孙应鳌的心政治理思想。所以,无欲之学也是一种合天、自然之学。在传统儒学中,素有身心之学和口耳之学的区分,所谓身心之学即是内求心体的为己之学,而口耳之学则是外求影响的为人之学。
齐家者,明明德于家也。如太虚包涵万物,应接感通,各止其所。
心是为学、为政的本体依据,学与政是其心治思想的两个主要面向,但学与政不是分离的,以学为政,以政为学,学政相联。在孙应鳌看来,这种诚切、检点之功必须落实于笃实之地,在日用常行中信实笃行,方可合道。
从爱亲、敬长、孝弟之良心栽培起,一毫不丧失,则是达之天下,无一物不爱,无一物不济,充满此良心之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其根本信有在矣。求诸己,便是为己之学,是求之有益于得,求在我者也。